為什麼有些人的皮膚看上去會發亮?如何讓皮膚更有光澤?一起來看研究分析的皮膚發亮原因,本文也列出臉部保養 7 招,搭配幫助皮膚發亮的保養品,幫你改善暗沉蠟黃的臉色。

皮膚發亮原因有哪些?研究揭秘 2 大關鍵

很多人都想擁有光澤美肌、水煮蛋肌,皮膚發亮讓人看起來更有精神,甚至也有人認為皮膚亮、容光煥發是更好的面相。究竟有哪些原因能讓皮膚看起來發亮呢?

我們翻開研究文獻,讀到《Clinical,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》期刊中針對發亮膚質(Skin Glow)的分析,結合綠藤對保養品使用者的需求觀察,發現皮膚看上去會發光、發亮,不僅止於表面的光澤,還取決於肌膚裡層的透亮程度。

皮膚發亮的原因,主要可以歸納為 2 大關鍵:「光澤度」和「透亮度」。

皮膚發亮原因一:毛孔小、角質平整,肌膚具「光澤度」

肌膚光澤度(radiance)指的是皮膚反射光線的程度。「光澤度」高低的關鍵,在於毛孔是否粗大、角質層是否平整。如果一個人的肌膚毛孔愈小臉上顆粒愈少,皮膚表層看起來就會更光滑、細膩。

皮膚發亮原因二:水潤通透,肌膚具「透亮度」

肌膚透亮度(luminosity)指的是皮膚透光、通透的程度。「透亮度」高低的關鍵,在於深層代謝物的滯留程度,若肌膚中存有代謝物(如:脂褐素),就無法讓光線進入到肌膚裡層,容易導致黑色素沉澱皮膚暗沉蠟黃。此外,肌膚本身的含水量也十分關鍵,當肌膚足夠保濕,看起來就會比較水潤、飽滿。

其他皮膚發亮原因:膚色均勻也很重要

除了上面提到最重要的「光澤度」和「透亮度」,研究也分析了其他讓皮膚發亮的原因,

另一個容易忽略的皮膚發亮原因則是「膚色均勻度」,有些人的膚色雖然較深,但由於膚色均勻、沒有明顯的色差,看起來會比膚色不均、但膚色淺的人肌膚更透亮。因此,平時應避免臉過敏出現的局部泛紅問題,讓膚色看起來不均勻。

如何讓皮膚發亮?臉部保養 7 招公開

透過妥善的臉部保養方式,提升皮膚「光澤度」和「透亮明度」,可以讓皮膚發亮,兼顧表層、裡層的角質平整及透光感。傳統的煥膚方式(如:刷酸),更專注於表層的「拋光」,卻可能忽略了裡層的透亮。以下列出 7 招讓皮膚發亮的保養絕招:

皮膚發亮保養1:正確防曬

「光老化」是造成皮膚暗沉、粗糙、細紋等問題的最大原因,長期日曬不但會破壞肌膚中的蛋白,還會導致黑色素沉澱,使肌膚失去原有的透亮感。不論天氣如何,正確防曬都是每日保養不可或缺的步驟。選擇 SPF 15 以上、適合自己膚質的物理性防曬產品並適時補擦,才能有效阻擋紫外線的傷害。(你可能會有興趣:UVA與UVB差別在哪?防曬前搞懂紫外線傷害皮膚的原理

皮膚發亮保養2:溫和清潔

過度清潔或使用刺激性較強的產品,反而會破壞肌膚的屏障力,使皮膚對於外在刺激更敏感。建議選擇對肌膚溫和的洗面乳,清除髒汙、代謝物的同時,維持肌膚的油水平衡,且務必調整適中的水溫。

皮膚發亮保養3:充分保濕

水分不足會讓角質不平整,使肌膚乾燥臉色暗沉,影響光線在臉上的反射效果。保濕不只是補充水分,也需要注意保養品的鎖水,建議使用含有角鯊烷或植物性角鯊烷的保濕產品,搭配輕盈保養油的「荷包蛋保養」鎖住水分,幫助肌膚維持保濕度。

皮膚發亮保養4:修護肌膚屏障

打造透亮膚質的關鍵,穩定、健康的肌膚屏障是基礎。就像是蓋一座漂亮的房子前,必須要先打好地基一樣,當皮膚維持在比較穩定、防護力較強的狀態,才能長久維護肌膚的健康與色澤。建議挑選能夠幫助修護肌膚屏障、護角質的保養品成分(如:神經醯胺),打好皮膚發亮的基礎。

皮膚發亮保養5:加速代謝老廢角質

當皮膚表層的老廢角質堆積過多,不僅會讓肌膚粗糙無光,還會形成臉上顆粒。而肌膚裡層的代謝物如果沒有妥善去除,也會影響反射光線的能力。平常保養時,應適時從肌底幫助加速肌膚角質的新陳代謝、使循環更好,才能養出透亮有光澤的膚色。建議以溫和不刺激的方式進行,避免過度去角質導致敏感。

皮膚發亮保養6:輔助黑色素抵禦力

比起單純抑制黑色素生成,提升黑色素細胞對環境傷害的「防禦力」,是比較有效、也對肌膚更溫和的方法。相較於主打美白淡斑的成分,綠藤更建議從「預防表層代謝物堆積」及「促進裡層代謝物分解」的保養品,幫助肌膚從最小單位反射光線,使膚況內而外通透明亮。

皮膚發亮保養7:減緩刺激,舒敏優先

若肌膚長期處於敏感肌或臉過敏狀態,就算擦了很多主張亮白的保養品,也很難真正改善膚況,這是因為過敏容易讓肌膚膚色不均、泛紅刺激。建議採用溫和的舒敏保養,才能讓膚質回到穩定健康的狀態,針對容易泛紅、酒糟肌等敏感肌膚,更應謹慎避免具有刺激性的成分,透過減法「慢保養」,追求長期、真實的均勻透亮。

皮膚發亮保養品推薦

皮膚發亮首重「保濕」,同時也應兼顧抗敏、舒緩。推薦綠藤極境雙藻復原精華,以源自極端環境的成分,輕盈地為肌膚鎖水保濕。這瓶獻給敏感肌的進階精華,改善乾燥敏感,細緻毛孔、提升彈性,多些根基於復原的細緻明亮,少些暗沈不均與乾燥泛紅。

修護肌膚屏障力,是打好皮膚發亮的基礎。推薦使用含有修護屏障成分的保養品,如綠藤綠色海洋精華油,使用富含植物來源神經醯胺「燕麥仁油」,提供肌膚充足的保濕、屏障修護,以及仿造肌膚原生脂質的角鯊烷複方基底油,迅速滲透、同時提高保濕力,即使夏天也能感受清爽柔嫩的膚觸。

加速老廢角質代謝,不僅使角質層平整、也能清理吸收光線的深色廢棄物,使肌膚由內透光。推薦綠藤雙重淨透煥膚水,專注處理老廢代謝物,適合因乾燥、肌膚循環能力差而積生角質、粉刺、暗沉蠟黃⋯⋯所引起的煥膚需求。

以罕見的雙重淨透機制,歐蓍草萃取促進表層的代謝,如同無痛版果酸,由內而外加速肌底自然代謝、減少老廢角質堆積,細緻平滑毛孔;杜松莓萃取活化肌膚老廢的代謝物,達到深層、細胞層級的淨透,使肌底蠟黃混濁的深色代謝物被分解,打造由內而外的通透明亮。

養成 7 個生活習慣,臉色不暗沉

除了正確的保養方式,養成良好的飲食、日常習慣,也能讓皮膚看起來更有光澤與透亮。這是因為環境與不良習慣會加速人體內的「糖化反應」(Glycation),最終產出不可逆轉的「糖化作用終產物」(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,簡稱 AGEs)。當人體產出 AGEs 的速度過快、難以清除代謝,就會加速皮膚老化,讓膠原蛋白、彈性蛋白的質地變硬,肌膚自然會彈力下滑,變得容易鬆弛與出現皺紋。

相對而言,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幫助維持肌膚的血液循環,促進肌膚新陳代謝,使肌膚光滑透亮、膚色更均勻健康。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研究所梅約醫學診所、以及美國健康醫療媒體 Medical News Today,讓皮膚發亮的生活習慣包括:

  1. 攝取充足的水分:身體需要充足的水分來維持基礎新陳代謝。2015 年的研究指出,攝取充足適量的水分,有助於肌膚功能的正常運作,相對而言,喝太多酒精則會對肌膚產生反效果,容易引起臉過敏反應。
  2. 運動2015 年一則研究發現,持續做有氧運動 3 個月,可以明顯改善肌膚的結構,研究推測運動有助於延緩皮膚老化。建議每週至少做 150 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(如:快走)或 75 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(如:跑步、飛輪)。
  3. 補充有利皮膚光澤的食物:多補充含蘿蔔硫素、維他命 C、維他命 A 的食物,因為這些食物都是這些天然的「抗氧化劑」,可以防止身體合成黑色素,進一步預防肌膚暗沉
  4. 避開容易糖化的食物:儘量避開高糖分、飽和脂肪、以及高鹽分的食物,因為這些食物容易讓 AGEs 的產出加速,使體內囤積大量的自由基、提高氧化壓力,加重肌膚代謝的負擔。
  5. 改善睡眠習慣:避免熬夜,每天至少要睡滿 6~9 小時,打造舒適的睡眠環境,且應避免睡前進食或喝水,以防睡眠中斷、夜間頻尿等問題,影響睡眠品質。因為充足的睡眠能可以促進皮膚細胞的修復、新生,維持膠原蛋白的生成及彈性蛋白的穩定。
  6. 壓力管理研究指出,精神壓力會讓體內發炎、減少肌膚的血液循環,減緩肌膚的自我修復能力,導致膚色暗沉、敏感爆痘問題。因此學習舒壓、心理調適對於膚況穩定度格外重要。
  7. 戒菸、避開二手菸:吸菸會使皮膚表層的微血管收縮,導致肌膚血液循環變差,容易暗沉、失去光澤和紅潤的氣色。同時,吸菸還會破壞肌膚中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,讓肌膚更容易乾燥、鬆弛,加速老化且形成皺紋。

皮膚發亮常見 Q & A

Q1. 為什麼皮膚會發亮?

A:皮膚會發亮,是因為肌膚具「光澤度」和「透亮度」,當肌膚表皮的角質層平整、水分充足,且肌膚裡層的物質充分被代謝,皮膚較能均勻地反射光線,看起來就會更透亮。

Q2. 皮膚如何變透亮?

A:要讓皮膚變亮,做好防曬、充分保濕、促進肌膚屏障修護及代謝更新都是必要的保養關鍵。此外,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穩定膚況、減少皮膚暗沉。

Q3. 吃什麼皮膚會亮?

A:多補充含蘿蔔硫素、維他命 C、維他命 A 的食物,可以防止皮膚過度合成黑色素,進一步預防肌膚暗沉。此外也應儘量避開高糖分、飽和脂肪、以及高鹽分的食物。

Q4. 皮膚突然變黃、變暗的原因?

A:皮膚突然變黃、變暗沉,可能是防曬做得不夠,或是熬夜、壓力大、飲食習慣不佳等造成。這些習慣都會加速色素沉澱、使肌膚代謝變慢有關。如果皮膚蠟黃持續未改善,建議就醫檢查,尋求專業的建議。

本文作者:Yuanling Liang
責任編輯:Jai Lee

10
綠藤生機 Greenvines

綠藤生機 Greenvines 本文作者


於 2010 年創立,為台灣純淨保養品牌。相信純淨不該盲目信仰天然,而是從中找尋與安全的交集,因此拒用 2900+ 項非必要成分,被國際媒體譽為系統性的配方改革。目前為亞洲唯一連續五年蟬聯「Best for the World」大獎的 B 型企業。了解更多關於綠藤 >>


READ 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