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來,儀式就是讓平凡時刻變得有意義的行動。儀式感未必要盛大鋪張,只要帶著莊重的心意,不論是早晚問候、節日小習俗,甚至只是床頭放點香氛讓自己更放鬆,都能創造出非凡的儀式感。本文從儀式感的定義到心理學解釋,探討在生活中建立儀式感的方法及例子。

下班回家,用草本氣息的香氛沐浴,走進浴室彷彿置身大自然;睡覺前,在擴香石滴上兩滴天然精油,伴隨床頭的微香緩緩入睡。

佳節時分,和重要的人一起大啖美食、禮尚往來;每年長假,帶著親密的家人們一起旅行,創造美好的回憶。

這些小小的儀式感,看似瑣碎,除了讓心情更好,沒有任何實質的「效能」,但卻是平凡日常的美好妝點。其實建立儀式感不僅能帶來好心情,儀式本身還有心理學上的功能及重要性。

「儀式感」是什麼意思?

儀式感(sense of ritual)是一個當代用詞,但它的精神依然很接近我們傳統的「儀式」,包括民間習俗、宗教儀式等。這些重複性的儀式活動,一直是人類維持信念系統的基礎。

根據德國海德堡大學宗教學者 Axel Michaels 的定義,儀式感是一種「標準化」、「設定好的」行動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特別去安排一件需要符合特定流程的事情來做。

有些人聽到這裡,可能會想:那麼儀式感和照表操課的「例行公事」,有什麼不一樣呢?

Axel Michaels 特別強調,儀式感的重點,是人在履行的時候,會抱著一種格外莊重的心意,希望超越日常的不凡,且能為生活帶來某種「狀態的轉變」。此外,儀式不能只是靠腦袋想想、靠心情感受而已,儀式必須透過身體力行去打造,所以一定是一個具體的活動,且會有感官、身體的參與。

心理學如何解釋儀式感?

從心理學的角度,儀式感不僅跟文化、宗教、或社會習俗有關,還是一種具有功能性的「心理工具」。

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2017 年發表在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評論》期刊的文獻,儀式感主要透過以下 3 種心理機制作用:

美國行為學家 Michael Norton 就指出,即使是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小動作,比如:開會前做簡單的深呼吸、運動前依照固定的順序綁鞋帶⋯⋯等,不管這些動作有多麼微不足道,只要它們被賦予儀式性的象徵意義,且能持續操作,就會帶來神奇的心理穩定,達到建立信念的效果。

即使是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小動作,只要它們被賦予儀式性的象徵意義,且能持續操作,就會帶來神奇的心理穩定。

Michael Norton 把這種儀式的功能性稱作「儀式效應」,並以知名網球選手 Rafael Nadal 為例。Nadal 很喜歡在場上調整內褲、擦臉、撥頭髮、拉衣角,但其實這些動作的象徵意義,遠大於實質意義,因為他的衣服、頭髮並不是每一次都真的需要去調整。

然而,Nadal 這些重複性的、看似無意義的行為,雖然沒有實際的功能,卻能幫他提高專注度、強化他比賽時的心理穩定。Nadal 自己也說,這些小舉動可以減輕他的焦慮感。這正是儀式感的強大力量——為特定行為賦予特定意義,達到心理暗示的作用,進而改變行為本身。

儀式感的重要性:科學實證 6 好處

儀式感為什麼重要?根據哈佛大學加州大學等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,建立儀式感能為身心帶來以下 7 種好處:

  1. 降低焦慮與壓力:多則實驗都已證實,在感受到壓力時進行儀式行為,可有效降低壓力指數,比如公開演講前、考試前進行小儀式,有助於緩解焦慮感。
  2. 提升情緒調節能力美國心理學會(APA)也指出,家庭儀式對兒童的成長與情緒穩定有顯著影響。定期舉辦家庭聚會、建立與家人們的儀式感(如:每週家庭電影夜、晚餐談心時間),能夠提升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,還可以強化親子關係。
  3. 促進創傷復原:Norton 和其他學者在 2014 年發表的研究指出,儀式能夠幫助人們在重大創傷後調節情緒、應對失落與壓力。不論是失戀、親人過世等情緒傷痛,建立特定儀式感(如:燒信、寫日記、參加追思活動),他們情緒復原的速度和心理韌性,都明顯比沒有建立儀式感的人更高。
  4. 提升表現與專注:儀式行為能夠解決注意力分散、信心不足、動機模糊的問題,幫助提高專注力與執行力、促進對情境的投入程度,幫助進入「最佳表現狀態」。
  5. 創造秩序與控制感:儀式提供了結構化、可預測的行為模式,幫助人在混亂的情境中建立「心理秩序」,提高對整體生活的掌控。如:晨間咖啡儀式、睡前感恩日記等,都是建立心理秩序的方式。
  6. 強化社會連結與信任:儀式可以增加群體凝聚力、歸屬感,是強化社會連結及合作的有效手段。無論是家庭聚餐、情人節慶祝,或是與朋友的生日約定,這些儀式都建立了人與人之間專屬的共享時刻,帶來歸屬感和親密感。
儀式提供了結構化、可預測的行為模式,幫助人在混亂的情境中建立「心理秩序」,提高對整體生活的掌控。

生活儀式感有哪些?4 種儀式感例子

哪些小動作、小約定能為生活帶來儀式感?以下列舉 4 種常見情境的儀式感,也提供幾個創造儀式感的例子,學會用小儀式點綴平凡的日常。

日常儀式感

一則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,創建個人化的日常儀式,比如:特定的泡茶方式、吃餅乾的小習慣,可以使自己每天重複性的日常事項更有意義,減少孤獨感,建立心理穩定。以下列舉一些

  1. 自我肯定儀式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發現,每天花 20 秒做「自我肯定練習」小儀式,可以明顯促進自我慈悲感、提升情緒健康並減少壓力。你可以一面把手放在胸口,一面對自己說出正向的語句。
  2. 正念冥想儀式:正念冥想是隨時隨地都能做的小儀式,英國正念冥想教練 Andy Puddicombe 建議,每天撥出 10 分鐘練習正念,就能為生活帶來正向影響力。
  3. 呼吸儀式:善用各式各樣的呼吸法,聚焦於當下、創造專屬於自己的放鬆空間,啟動副交感神經、放鬆交感神經的緊繃張力。
  4. 晨間儀式:英國一則針對 5,000 名成人的調查發現,約 73% 受訪者把「每天喝咖啡」當作重要的日常儀式,是一種早上面對工作壓力的放鬆時刻,也有助於開始新的一天。早上散步、一大早聽音樂、做點伸展運動⋯⋯等,都是能減少壓力的日常儀式。
  5. 睡前儀式:每晚睡覺前,進行簡單的放鬆儀式可以調劑身心。如:臉部保養、泡澡、閱讀書籍、聽輕音樂、或寫日記,這段期間要避免使用電子產品,有助於入睡。此外,也可以在房裡使用天然的擴香瓶,讓自然的香氛伴隨入睡。

如果睡前難以空出大把時間冥想、瑜珈、泡熱水澡,那麼推薦你試試只要一分鐘的睡前儀式,使用加入香氛界褪黑激素—夜息精華的入夢 θ 呼吸精萃,透過嗅覺 × 觸覺的雙感官路徑,結合呼吸節奏,調節晝夜節律,為身體切換到好眠狀態。

工作儀式感

在《工作需要儀式感(Rituals for Work)》一書中,美國設計師 Kursat Ozenc 和法律學者 Margaret Hagan 列舉了 50 種工作儀式模板,幫助建立工作時的儀式感。以下提供幾種一個人也可以做的工作儀式:

如果想藉由日常小物裝飾生活、增添儀式感,推薦選擇加入活性成分的產品,結合呼吸節奏,清除不屬於此刻的雜訊,騰出一點思緒空間。推薦覺醒 α 呼吸精萃,不同於一般靠強烈氣味提神的芳香產品,它具有喚醒嗅覺與肌膚感知的天然活性成分:南非復活草,當氣味與觸感同步進入,讓那些細瑣的、躁動的感受退場。

愛情儀式感

談到情侶間的儀式感,許多人會直覺聯想到情人節大餐、紀念日送禮、求婚儀式⋯⋯等等。但《儀式效應》作者 Michael Norton 接受《衛報》採訪指出,比起法定文書、盛大宴席、鋪張慶祝,真正具有愛情儀式感的,反而是那些日復一日的微小行動。

Norton 的研究發現,儀式在情侶之間可以作為承諾訊號(signal of commitment)。比如在當代,法律上的婚姻不見得是長久關係的必需品,但結婚、簽署文件本身,就是一種表達承諾的儀式,能為愛侶提供某程度的安全感。此外,雙方約定好在特定日期舉行慶祝儀式,也是很好的維繫感情的方式。

但 Norton 也特別強調,他自己聽過最喜歡的情侶間儀式,是某對情侶每次一起吃飯前,都會互相「敲叉子 3 下」。這個簡單的行為意義饒富,感覺就像在宣示著:「因為是我們兩個,所以才這樣做,這個小儀式是我們之間的約定和承諾。」

由此可見,建立愛情儀式感不一定要花錢,而且非物質的情侶儀式,反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默契及幸福。花點時間和伴侶切磋別出心裁的小儀式,讓這些小小的舉動為你的感情加溫。比如有些工作時間較長的夫妻也會互相約定好,每週固定日子一起吃早餐、一起吃晚餐,這些約定成了生活中的一種盼望。

家庭儀式感

家庭儀式感可不只有拜拜而已。只要是全家人一起在固定時間、地點進行的活動,就能創造家庭儀式感。有些家庭儀式可能很繁複,有些家庭儀式則非常生活化。這些儀式不但能促進全家人的凝聚力,對於兒童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更有著重要的影響。以下是研究佐證的家庭儀式感例子:

  1. 全家共進晚餐:日常的家庭聚餐(例如:全家人固定每天一起吃晚餐)是一種典型的家庭儀式,一則長達 50 年的追蹤研究發現,這樣的家庭儀式和青少年情緒調節、語言發展有關,家裡有固定一起吃晚餐儀式的青少年,也比較不容易染上物質濫用的習慣。
  2. 慶生或節日慶祝:《Family Process》針對家庭儀式感的研究發現,慶生會、聖誕節家庭聚會⋯⋯等家庭儀式,為家人間的互動提供了穩定性及可預測性,能幫助家人在高壓下維持秩序與情感連結。
  3. 睡前儀式:《睡眠醫學評論》的研究指出,像是睡前說故事、擁抱親吻說晚安、為孩子睡前關燈⋯⋯這樣簡單的小儀式,可以有效改善幼兒的入睡困難、減少夜間甦醒頻率,同時也能促進親子關係、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。
  4. 家庭電影夜:全家一起看電影,看似只是簡單日常的舒壓,但正念與溝通研究學者 Josh Misner 博士指出,定期進行家庭電影夜,不單單是一種娛樂活動而已,更是全家成員一起放鬆的時刻,觀影過程的情緒共鳴,有助於減少壓力荷爾蒙分泌、促進家人間的情感連結,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儀式。
家裡有固定一起吃晚餐儀式的青少年,也比較不容易染上物質濫用的習慣。

如何建立儀式感?4 步驟打造專屬儀式

儀式感不只是形式上的規範或行為,遵守儀式,對於情緒、關係、目標導向行為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力。根據實證研究,建立儀式感有一些特定訣竅,以下整理出打造專屬儀式感的 4 個步驟:

  1. 賦予行為「象徵意義」:儀式與日常的主要差異,就在於「意義性」,所以建立儀式感時,要先以語言去設定一下這個行為背後的意義是什麼,不論是自我對話或與他人溝通都可以。《實驗心理學雜誌:總論》的研究指出,就算是「切蛋糕前默禱」這樣簡單的行為,一旦被賦予特定象徵意義,就會提高滿足感和其情緒價值。
  2. 固定時間與空間進行:規律性、可預期性,有助於把行為內化成儀式,創造出真正的儀式感。所以儀式一旦被建立,就要儘可能在適當時反覆執行,建立儀式的穩定性。
  3. 設定儀式的明確流程:我們雖然不用去過度追求「制式化」,但也必須記得,儀式本身必須包含「一定的形式與節奏」,如果順序隨意,那麼儀式感也會喪失。例如:每次都是先點蠟燭、再許願,如果倒過來便沒有了儀式感。
  4. 搭配感官刺激:建立儀式感時,妥善利用香氣、音樂、燈光等感官刺激,有助於強化印象。德國人類學家 Birgitt Röttger-Rössler 就強調,儀式本身若融合感官體驗,會更深刻。也有研究指出,感官線索有助於建立「記憶烙印」,使儀式行為更容易被大腦標記為獨特、有意義的事件。

如果你也想每天用溫柔天然的香氛成分,送給自己一些自我關懷的儀式感,可以在洗完澡後,用香氛成分來舒緩肌膚、做身體保養。

auscentic 的護膚蜜,嗅覺撫慰上,從香氣來源到基底,堅持市面罕見的 100% 天然來源,讓來自植物的幽微清香,與自身、與生活,融合出自然柔和且獨一無二的氣息。

延續綠藤無乳化劑介入的油水雙層劑型,以蜜呵護肌膚,藉香氛釋放感官,如同濃縮豐富營養的「蜜」,成為獻給身體的濃縮營養精華。

儀式感書籍推薦

了解儀式感背後的理論基礎,再到儀式感的實踐,若你想要再更了解儀式感背後的心理學說、科學研究內容,以下推薦 4 本儀式感的書籍:

由美國心理學家、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Michael Norton 所著,探索人類文明中的個體、集體儀式行為,以及儀式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場景中促進人類的生活、情緒。作者指出,儀式往往在感官中默默運作,讓我們得以細細品味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經驗。

由美國人類學者 Dimitris Xygalatas 所著,探討儀式運作的神經和心理機制。在許多文化中,儀式看起來似乎只是膚淺的 SOP 流程,但實際上,儀式卻非常有意義,具有務實的強大作用和功能。

由美國史丹佛大學法律設計實驗室講師 Margaret Hagan 所著,從日常工作的角度出發,結合多位學者針對儀式的理論研究,並整理出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法,提出儀式感 5 大應用場景、50 種儀式模板,鼓勵人們在工作中發揮儀式感的力量。

經典名著《小王子》是法國詩人作家 Antoine de Saint-Exupéry 的文學作品,雖然全書並不只針對儀式感著墨,而是蘊含著對生命、愛、孤獨、友誼和死亡的哲思,但書中針對「儀式感」的敘述,卻也成為許多人接觸儀式感的啟蒙。

儀式感常見 Q & A

Q1. 儀式感是為了什麼?

A:儀式感能夠賦予當下的行為和活動更深刻的意義,執行儀式不只是走流程、走過場,而是對於個人和群體都具有暗示性的「象徵訊號」,幫住專注在此刻的體驗、感受之中。

Q2. 儀式感重要嗎?

A:儀式感對於個人的專注度、孩子的成長和認知能力建立、人際間的連結、家庭的功能都具有不可抹滅的重要性。研究已經證實,儀式感可以帶來實際且正向的心理效益,而非只是形式。

Q3. 如何讓生活有儀式感?

A:以 4 個步驟建立儀式感,讓你的專屬儀式更有效果。首先要賦予行為「象徵意義」,接著確保在固定時間、空間規律進行,接著記得設定儀式的明確流程,最後再搭配一點感官刺激。

資料來源

本文作者:Yuanling Liang

責任編輯:Jai Lee

0
綠藤生機 Greenvines

綠藤生機 Greenvines 本文作者


於 2010 年創立,為台灣純淨保養品牌。相信純淨不該盲目信仰天然,而是從中找尋與安全的交集,因此拒用 2900+ 項非必要成分,被國際媒體譽為系統性的配方改革。目前為亞洲唯一連續五年蟬聯「Best for the World」大獎的 B 型企業。了解更多關於綠藤 >>


   

READ 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