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則新聞引發許多朋友的關注:部分縣市環保局已經證實,廢玻璃 、薄塑膠、保麗龍等資源回收物,在回收過後直接進了焚化爐。這則新聞或許有些沉重,但你是否有想過,有些無法回收的「一次性」產品如塑膠袋,其實也可能在丟掉前,再多做些什麼?

根據環保署統計,台灣一年可以使用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,平均每人每天可用掉接近 3 個塑膠袋;「有沒有辦法,讓塑膠袋除了回收,有更多可能?」

5 月 19 日是【好好生活講座】五月的第一場,綠藤邀請到由三位八年級生組成的 Bago – recycling plastic bag lab(bago 塑膠袋回收再製所) 來發芽吧 Sprouting Bar ,與大家分享你我身邊塑膠袋的二三事。

透過設計力量,摘下塑膠袋「一次性」的標籤

正如其名,「bago 塑膠袋回收再製所」希望透過回收塑膠袋和設計的力量,將塑膠袋製成可用於生活之中的產品,如:包包、皮夾、鑰匙圈等,取代對塑膠袋「一次性」的既定印象。同時,他們希望提醒人們,使用塑膠袋後,不要直接丟棄,而是盡可能地再次使用,減少塑膠袋濫用次數。據環保署統計,台灣一年可以使用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,平均每人每天可用掉幾近 3 個。

想想看,你是否也從早餐、中餐到宵夜,甚至買飲料,都不自覺地索取了塑膠袋呢?

「bago 塑膠袋回收再製所」講師吳儀庭提到, 團隊先前受邀前往歐洲領取「德國紅點大獎」時,發現路上幾乎沒有人使用塑膠袋,這個現象讓當時的她,受到非常大的衝擊,「我想台灣還有很多不足需要去做。」

除了持續發展塑膠袋的額外可能,重新思考塑膠袋與我們生活的關係之外。儀庭認為,設計要在商業與環保取得雙贏,需要消費者一起努力,才有機會讓生活更接近理想的樣貌

大家一起動手改造,讓塑膠袋變身成為生活中經常能使用到的鑰匙圈

從塑膠袋到鑰匙圈,讓美好在生活中發芽

而講座的現場,每一位參加者也帶了各自的塑膠袋,整個空間頓時充滿著「沙沙沙」塑膠袋摩擦的聲音,好不有趣。而當大家把塑膠袋放到桌面、仔細端詳時,也忽然發現,原來塑膠袋有許多不同材質、軟硬度與顏色,並非都是同個模子刻出來的。

而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重新認識塑膠袋,同時,開始思考塑膠袋的製造旅程,甚至是如何能再次利用、讓塑膠袋融入我們的生活時,環境便可能因為這份小小的轉念與行動,變得更美好一點。

來到講座尾聲,所有人已經用塑膠袋製作出最獨一無二的鑰匙圈。這個結合了塑膠袋的鑰匙圈,因加強厚度與耐重,不僅不易斷裂,還擁有塑膠袋防水、易清潔的優點,非常合適多雨的台灣。也因造型特別,就算放在包包裡也可以輕易找到,不用再花時間「撈」,吊飾也不怕發霉或髒汙,好看又時尚。

更重要的是,每次拿起它時,都可以提醒自己再多愛地球一點點。

參與作者:鄭令翊
責任編輯:Michelle Chang

從生活中,找尋對環境更好的靈感

8
綠藤生機 Greenvines

綠藤生機 Greenvines 本文作者


於 2010 年創立,為台灣純淨保養品牌。相信純淨不該盲目信仰天然,而是從中找尋與安全的交集,因此拒用 2700+ 項非必要成分,被國際媒體譽為系統性的配方改革。目前為亞洲唯一連續五度獲得「Best for the World」大獎的 B 型企業。了解更多關於綠藤 >>


READ NEXT